1、对常规地震采样目标只注重信号、成像对象局限于地下地质构造、只有时间采样密度足够高而其他采样密度不够的问题,开展高空间采样理论研究,为高密度地震技术提供理论支持。空间假频 地表地震波场是连续波场,地震数据采集是一个离散采样的过程,充分性反映离散地震波场所携带的连续地震波场的信息多少。
2、CGG公司刚开始卖给中国,一个就是10000美金)、超万道、高密度采集(“高”是相对的,比如常规采集每平方公里5万道记录,高密度能够达到50万甚至几百万)。石油勘探中的高密度,更多的是说面元更密,道密度更大。常规地震的空间采样率较稀。
3、地震勘探数字记录系统由前置放大器、模拟滤波器、多路采样开关、增益控制放大器、模数转换器、格式编排器、磁带机和回放系统组成。其方框图如图5-8所示。 数字地震仪的发展趋势是向更精密、更迅速的增益控制和更大的总体动态范围发展。
4、地震采集攻关效果 簰洲地区地震攻关采集完成生产测线17条(图3-40),生产7367炮,炮线长5108km,满覆盖剖面长度为4262km,资料长度为6148km(其中井炮6190炮、震源点1177个),此外,完成高密度采集试验线172km(满60次覆盖),计233炮(震源53炮,井炮180炮)。
《三维地震资料微机解释性处理技术》是由程建远编著的专业著作,该书详细探讨了在石油地质领域中,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深入解析和处理的实用方法。该书的出版机构是中国的石油工业出版社,于2002年9月首次发行,标志着第一版的诞生。ISBN号码为7-5021-3946-X,可以作为该书的唯一识别码。
三维地震资料微机解释性处理软件平台的建立 这一部分关注软件平台的构建,涉及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计算机管理,平台设计,以及空间相干算法和同相轴自动追踪技术。还探讨了生成三维地震数沿层相干切片的技术。
显然,它需要根据解释人员的区域地质概念解释性地修均,但很快进行了这种初步的构造解释,而完全没有经过时间确定、标定与划等值线等传统的中间工作。
两步法的概念建立在认为一个三维问题可以完全分离成若干个二维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在具体实现时,一个三维偏移用互相垂直方向上依次进行的两次二维偏移代替,先沿x方向对所有的三维资料进行一次二维偏移,然后将偏移后的各道按y方向进行一次二维偏移就完成了近似的三维偏移工作。
1、地震信号处理就是对野外地震记录进行一些运算,从中提取有关的地质信息,为地质解释提供可靠资料。地震信号处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只是简单地改造野外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滤波、反褶积、动校正及共中心点叠加。到了90年代,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先搞明白动校正,就知道什么是反动校正了。动校正是为了消除炮检距的影响,根据速度和炮检距计算一个时间量,然后将地震信号向上校正那个时间量。其物理意义是,动校正之后的地震记录相当于自激自收记录。反动校正是针对已经做过动校正的数据而言的,把动校正时应用的那个量返回。
3、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数字滤波器的作用就是使地震记录与滤波算子相褶积,滤波算子就是脉冲响应,而脉冲响应是单位脉冲通过滤波器的结果。
4、地震应急演练流程1演练时间 x月xx日上午9时00分00秒,我县城区某区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分4个阶段。